English

从知识经济看基础教育改革

1998-12-09 来源:光明日报 史根东 我有话说

一、基础教育:知识经济的第一动力源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愈加需要基础教育发挥“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的作用。在许多发达国家中,较高的知识贡献率是同较长年限的教育普及率同时存在的。就是说,有了广大青少年和人民群众普遍学习、运用知识的较高素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的知识创新才会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也才会形成高层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必不可少的支撑力量。发展知识经济所需要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既是在高新技术等支柱产业从事知识生产、传播、分配活动的高级专门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同时也是在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第一线从事多种生产、开发、经营、管理活动的广大中级专门人才和劳动者不可缺少的素质。无论是哪一领域那一级别的人才和劳动者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都需要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基础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源。世界银行在1998年10月的一份报告中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是知识差距;通过普及教育提高居民知识水平,能够使亿万人摆脱贫困,制定消除知识差距的发展战略,是缩小不平等和减少贫困的一大关键。在我国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正是由于长期大力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积极发展高中阶段及高中后教育,以教育现代化发展带动当地农业、工业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水平的。在我国现有特殊经济格局还会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各个具体地区不可能同时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只有那些高质量实施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地区,有可能最先迈入知识经济的门槛。

二、持续开展以培养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新任务,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与创新精神。这是建国以来历次教育改革未曾明确提出的任务。市场经济是主要建立在生产者个体主动行为基础之上,并且以生产者个体(及由个体构成的生产者群体)参与经济竞争的积极性和效益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为此,培养未来公民形成鲜明的主体精神和能力,历史地成为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发展知识经济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内涵。如前所述,一方面,知识经济迫切需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尽快承担起知识的传播、创新与使用的任务,这是极其重要的。另一方面,同样重要的是,中小学校应当负起为知识经济所需人才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奠定良好素质基础的责任,那种认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同中小学教育无关或关系不大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三、大力改革和更新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基础教育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

未来新一代专门人才与劳动者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主要植根于今天中小学校的课堂教学之中。可以想象,若是我们的中小学教学能够使每一节课或者多数节课都较为充分地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并注意进行相应的能力训练,那么,当今天在校中小学生一届届升入高校或进入工农业及科学技术领域时,他们必定是在主动性与创新性思维方式、能力训练和个性发展方面做好比较充分准备,因而有可能尽快进入知识创新、科学创新、技术创新过程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实践证明,有效进行这样培养和训练的主要途径,是大力改革和更新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

根据现代教学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课堂教学是由五个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这五个要素是: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和教学效果。合乎客观规律运行的课堂教学,应当是这五个要素达到最佳质量状态并相互形成系统关系的课堂教学。在这五个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是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诚然,除了教学目的和任务具有导向作用外,教学内容即课程与教材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部分。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现有教材,还是将要编写出的新教材,都要通过教师的教——教师采用具体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成——传达给学生,同时实现培养能力,品德教养与发展个性的任务。实地考察表明,即使在一些已开始使用新教材的学校里,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而在相当一些使用原有教材的学校里,却不乏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深入分析就会看到,产生这样两种结果的原因都在于,掌握教材的教师是否对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进行了改革与更新。从整体上看,在一系列成效卓著的教改实验经验里,实验者着力控制的主要变量,多是新型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的设计与实施。概括起来,这些教改经验中采用的教学方法的共同点是:以建构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教学宗旨,突出学生参与、突出学法指导、突出启发思维、突出教会学习、突出师生情感交融等。在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方面,则在全班性、小组性和个体性活动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突出小组性和个体性活动形式,而在小组活动中,又进行了诸如前后桌式、会议桌式、T型桌式等多种课堂座位编排形式的实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原有教学论概念体系中,只有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综合多家教改经验,这里用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取代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指的虽然是同一要素,体现的却是一种新的学生观,即,学生不单纯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对象,而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事实正是这样,当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把建构学习主体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取向时,就会自觉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较为充分的空间与时间,就会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能动学习的组织形式。许多地区和学校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是改变“应试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突破口。打开了这一突破口,教师参与改革的热情与能量就有了发挥的新天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就具备了较为充分的时空条件,其主体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自然会较为实际地在课堂上变成现实。

从为发展知识经济做好教育准备的高度审视近20年教育教学改革历程,我们会清楚地看到,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方面,已有多家教改实验进行了长时间的实践研究,综合起来,这些实验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从发展学生独立自主性入手,探索培养自学与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第二类,从发展学生意志情感入手,探索培养学生乐于学习、成功学习的健康心理与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其中包括,刘京海的成功教育实验,上海一师附小和北京一师附小等小学的愉快(快乐)教育实验等,第三类,从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入手,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第四类,直接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能力入手,探索建构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教育教学模式,其中包括中学主体教育实验(中学JIP实验),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等。

由于这些实验根据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定指导思想,从更新教育观念入手,多方进行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实验,因而产生了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良好效果,受到教育界同行和社会的普遍认可与赞赏。实践证明,在认真调查筛选研究的基础上,对已有的先进教改实验经验加以总结、宣扬,是大面积改革更新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北京教科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